在茫茫的滇藏公路上,盐井只是人们前往藏地朝圣的一个驿站,毫不起眼。可是,在那个食盐匮乏如金的年月,它曾经如此煊赫:传说中引发两国大战的宝地,茶马古道上名噪一时的重镇。它还吸引了外国传教士穿越千山万水慕名而来,那座十九世纪中叶兴建的天主教堂,至今保存完整…

盐井“桃花盐” 图片来源:茶马故道(搜狐博客)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阳春三月去看女人晒“桃花盐”
盐井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其实制盐的工艺并不复杂,每天早晨女人们背着桶、挑着担子下到江边的卤水井取出卤水,再挑上半腰倒在盐田里。
制盐的工作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强烈的阳光,使她们的脸上过早刻上了岁月的痕迹,然而,以我们外人的眼光看, 在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最灿烂的笑容。平整的盐田像镜子一样,有种神秘的美感。尽管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西岸的加达村盐田是红色,东岸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白色,并因此被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加达使有红土铺盐田,而上下盐井却用细沙或白土铺田。
每年的3至5是晒盐的黄金季节,不但阳光明媚,掠过河谷的风也非常强劲,很容易出盐,这时盐的品质是最好的。此时也正是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节,这些在“桃花月”晒出的盐被称为“桃花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