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的盐堪比水晶 在墨西哥西北部奇瓦瓦州境内的奈卡小镇,有一个被称为“水晶洞穴”的巨大溶洞藏身于300 米深的地下。洞中一丛一簇的“水晶”,其实是结晶完美的石膏,也就是硫酸盐家族中的二水合硫酸钙。摄影/Javier Trueba
吃盐是动物从海洋中带出来的一种习惯
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与盐一直为官方专卖有关。后来我去了柴达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我惊讶地看到:盐是一种风景,是可以用辽阔来形容的一种景观。我见到了一望无际的盐湖,见到了湖底洁白的凝乳一样的盐晶体,见到了湖边一簇簇盛开的盐花,更见到了一座座银色丘陵一样的盐山。
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说的盐,概念要比我们吃的盐—氯化钠(NaCl)宽泛些,这里的盐指的是我们中学化学课本中酸、碱、盐的“盐”。即由金属离子加酸根组成的化合物,比如硫酸铜、硝酸钠、化肥中的钾肥(氯化钾)、洞穴中的钟乳石(碳酸钙)等都是盐。的确,这些与食盐(氯化钠)本质上确实类似,食盐只不过有一种味道—咸,但是其他盐大都也有味道,有的苦,有的酸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吃的食盐,数量巨大,其中的钠(Na)和氯(Cl)离子无论在海水中,还是在盐湖中,比例都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把海水和盐湖水晾干,得到的大多数是食盐的原因。

虽然在地球整个的岩石圈中,三大岩类里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变质岩,其次是岩浆岩,沉积岩则相对较少,但我们在地表看到的却以沉积岩为多。这是因为岩浆岩和变质岩更多地分布在海底和地表以下较深的区域。沉积岩的大部分组成物质是碳酸盐和硅酸盐,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成分;岩浆岩则基本是由硅酸盐组成的,氧化物含量很低;变质岩由于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因此组分中硅酸盐占了较高的比例,同时也含有一些在变质作用中从硅酸盐和碳酸盐中“逃逸”而出的氧化物等。所以,在组成地表的所有物质中,也就是我们所能看见的各种自然景观中,硅酸盐的含量最高,大约占到了80%。除了三大岩类中的硅酸盐组分以外,颗粒细小但覆盖广博、总量巨大的粘土矿物也是硅酸盐成分的;除硅酸盐以外的其他含氧酸盐,比如碳酸盐、硼酸盐、硫酸盐等等,占到地表物质总量的约5%。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大部分是由庞大的盐类家族构成的。
不仅海水和盐湖中有盐,如果从地质学家的角度看,地表上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景观也都是盐类,甚至可以说,触目皆是盐类。我们见到的那些由岩石构成的大山,无论是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仔细分析其成分,大多数都是由盐类构成的,但大都是硅酸盐类,是人体不需要的。
人体所需要的盐,是氯化钠,这在大海中最多。人与其他动物都离不开盐,盐不是调味品,而是生命的必需品,就像水、空气、粮食一样,盐在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传递神经信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为什么离不开盐呢?这似乎证明了所有生物都是起源于海洋这种说法。我们曾经生活在大海中,当我们走出大海后,还保留着当盐随着我们的体液排出后需要补充这样一种生理过程。就像我们坐飞机离开地表,需要在机舱里加压加氧一样。可以说,吃盐是生物从海洋里带出来的一种习惯。
海中的盐是从哪里来?无非是天上的降水及地下水,还有河水对地壳岩石中的盐类进行淋滤,溶入水中的盐随着河流进入大海。海水蒸发成云,云降水成雨,雨汇流成河,河携盐入海,这完成了一次水的循环。但盐却没有参与循环,带入大海的盐留下了,水却循环着,周而复始,盐在海水中越积越多,海水变得越来越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