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在青岛一游的朋友说,有个关于青岛的比喻,叫“镶着金边的抹布”,这让我很是吃惊,要知道虽然我第一次来青岛,可是从中学时代开始,青岛在我心中就是一个美丽的去处,我所知道的先贤显赫,自民国始就独恋于此,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冰心和老舍,就连标准很高的鲁迅先生,也对青岛有好印象。一问才知,那“金边”指代的沿海岸一线的林立高楼,而所说的“抹布”,泛指内城的老建筑,我想,总不至于像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西城和宣武一带的失修民居吧,结果一天的走马观花,就看到了一个收起来的青岛。

早晨宁静的内街
像青岛这种曾经有租界,而且是德国租界的城市,总有些规齐的整治风格,正值早春,两旁的树木新绿还少,听说很多都是梧桐,在原租界地带的老街行走,发现建筑的风格是不同于上海的徐汇的,徐汇的老房子,一副早先富贵民居的格调,而青岛的却像是早先时代的写字楼,是认真实用的城市建筑,看起来也自然是很扎实的。可以想像当时德国人是把青岛当成了自己的移民新城,于是大干快上了一批古老的CBD,徜徉其中,还可以领略到一丝当年的商贸繁华和城市生活。这些风格多少遗传给了现在的青岛,这个城市没有慌乱和拥挤,除了海边的海信广场里的LV和GUCCI旗舰店,全城不谙张扬 ,那收起来的自如也许当地人习已为常,可在我这个外人眼里,还是清晰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