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秋天片断
绚烂或者凋零,丰盛或者凄清,各地的人们对秋的感受各不相同。“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中学课文《故都的秋》里,郁达夫先生描画的北京之秋色秋味,今天是否已经距离我们很遥远了呢?
拿着《故都的秋》按图索骥,才发现秋在北京尤其珍贵。因为北京的夏季冗长,冬季却来得急促,夹缝中的秋天,仿佛被压缩成了一个时间点,之前是炎夏弥漫,之后则隆冬瑟缩。捕捉这个几乎要丢失的季节,是件有趣的事。
不论是否生活在北京,就让我们用郁达夫的眼光和心情来关注这个城市的秋天,在那些地方自然风物中寻找“故都的秋”。必定能发现许多你不曾留心,甚至郁达夫先生也意料不到的细节。

银杏
银杏 挥洒秋之色彩
京城之秋的色彩,想必是一年之中最为浓郁的时刻。天高云淡,满眼都是难得一见的蓝色,那是其他季节模拟不出的深邃。盘踞于京城上空的雾霾,唯独在秋季会藏匿起来。无风的日子,云端悠远;有风的时候,日光倾城。

银杏,几乎成为北京秋季必需的风景。
树叶开始凋落的时节,京城便化身成为斑斓的调色板。“不妨银杏作金桃”—葱茏的古银杏树,几乎成为北京秋季必需的风景。
四合院里的银杏树叶翻飞,一夜之间便在小小的院子里编织出一层薄地毯。就连平时调皮的猫也选择占据银杏地毯的一隅,享受慵懒的午后时光。门前花架上,葫芦藤扭动腰肢,象征的“生命”的绿色,也在满城尽带的金黄中败下阵来,只有即将结出的果实在证明它存在于秋天的意义。

北京的秋
什刹海 体味胡同人生
什刹海边,柳树在享受最后的秋日,过不了多久,柳叶就会脱落只剩下光溜溜的枝干。这片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水面,由西海、后海、前海组成,元代曾是南北大运河北段的起点。如今,它连同海子周边的胡同俨然成为老北京的标签,人们为了寻找最有老北京特色的风俗、风景纷至沓来。
“胡同”一词据说是来源于蒙古语的音译。胡同是北京独有的特色,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这种规划其实是吸取了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是历代建造城市的一大特色。
秋色浓些,便能见得到胡同里头晾晒雪里蕻的架子,一些人家的院子里,开始堆垒的大白菜或蜂窝煤—在物资短缺的日子里,冬季的囤积必不可少。在富足的今天,老北京人依然保留这一习惯,也许可以理解为是对胡同生活的最后坚守。
胡同里还有另一种秋天的味道:弥漫在木炭烧热的铜制火锅之间,飘散在羊肉片、酱豆腐和韭菜花的滋味之间。北京一带流行的“贴秋膘”传统,随着气温降低而卷土重来。老北京人或许会以略带不屑的口吻责怪,年轻人不懂规矩,“贴秋膘”应该吃天福号的酱肘子,但些许被忽略的传统,却掩盖不住秋季里餐桌上的红火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