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爆出“湖南浏阳周洛景区野生桂花节期间为"处女"免票”的消息,引发热议。网友们大呼:“前有处女采茶,后有处女免票!关处女什么事啊?”“太低俗了!现在搞策划的还有点脑子不?”但景区方则称:“这不过是个小创意而已。”(8月31日《成都晚报》)
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被围观就意味着生产力;而如何吸引老百姓的目光,就成为一些人煞费苦心的课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既要有创意,也要敢想敢做,敢第一个“吃螃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从创意上看,该景区别出心裁。要想被关注,策划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就成为投入少、见效快的“灵丹妙药”。景区将处女之“忠贞”与桂花之“纯洁”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牵强附会、滑稽无比,实则是棋高一着、大有深意。
景区打开门做生意,来者即是客,理应一视同仁,却为何对成年处女游客“另眼相看”,给予免票的优待?游客是否处女与景区有几毛钱的关系?即便是处女,个人隐私难道还要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可以预见,没有多少女性愿意接受这番“好意”。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景区之精明,拿“成年处女”这一稀缺资源做文章,既掌握了女性游客的隐私保护心理,降低了激励机制的成本;又迎合了公众喜欢猎奇的趣味,起到了宣传推广之奇效,真可谓一箭双雕。
从行动上看,该景区敢为天下先。前车之鉴,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想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有人想着怎样追寻前人的足迹“一条道路走到黑”。对于“处女采茶”之经验,该景区是大胆引进,积极创新;于是,“成年处女游客免票”这一惊世骇俗之举便“新鲜出炉”。面对种种骂名,该景区还算老实,身称就是为了“炒作”。
明目张胆的炒作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在泛商业时代,在“将看点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一切具有卖点的商业符号都成为人们争夺的“香饽饽”。在有些人的眼里,道德规范、伦理底线是那样的虚无缥缈,只有滚滚财源才真实可靠;而鱼目混珠、或明或暗的种种炒作,只是工具而已。
整治恶俗炒作,唯有多管齐下。首先,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只有监管“给力”、“进位”了,炒作才会乏力和退位。其次,公众要明辨是非,少做“看客”和“围观者”。对于别有用心的炒作,老百姓可以使用最后的武器选择权。你炒作你的,我不去关注,不去消费,商家自然会“败走麦城”。此外,媒体也应加强行业自律,杜绝为商业炒作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