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八达岭关城门洞人车混行。丁一摄

即将通车的八达岭过境线上的青龙桥隧道。吴润泽摄
历时4年多,长7.2公里的八达岭过境线将于本月中旬竣工通车。届时,来往的社会车辆和旅游车辆将沿过境线绕行八达岭景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大货车、旅游车辆频繁穿行八达岭关城门洞及核心景区的历史就此终结。
过境线开通后,八达岭长城景区将分阶段实行封闭式管理,人车混行、混乱嘈杂、隐患重重的局面也将不复存在。巍巍长城,清幽重现。
日均千余车辆穿行关城门洞
为什么要修八达岭过境线?这还要从京西北主干道S216公路说起。S216公路,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八达岭老路。当年在道路设计时,遵循古道,恰好从八达岭关城的两座城门洞穿过。在1998年八达岭高速未开通之前,这条道路几乎是河北、内蒙古等地进京车辆的必经之路。
即使在今天,S216公路仍然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每天,自S216公路穿行八达岭关城门洞的车辆络绎不绝。
这条道路对景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你来看看就知道了。”应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的邀请,记者昨天到景区实地探访。
八达岭长城脚下,建于明代的方形关城巍然而立。关城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城门,西侧城门,名为“北门锁钥”;东侧城门,名为“居庸外镇”。S216公路从东向西正好从两个城门洞里穿过。而这座关城又是八达岭南北长城的连接点,游客登城都是从这里开始,人车混杂,于是便有了记者眼前这混乱的一幕:
西侧“北门锁钥”城门外,小轿车、商务车、旅游大巴车排成了上百米的长队,在交警的指挥下,缓慢向城门洞口挪动。城门洞最窄处仅3.4米,本身仅够一辆车单向通行,再加上从四面八方涌进的中外游客,更是挤了个水泄不通。进入城门洞,汽车司机不时地按喇叭,提醒行人避让。刺耳的鸣笛声混杂着嘈杂的人声,在城门洞里嗡嗡地回响。记者跟着大拨游客进入城门洞,呼吸着呛人的尾气,在机动车队伍里躲闪前行。遇到体积较大的商务车、中巴车通行时,几乎只能贴着城门洞的墙壁,一点点儿地往前蹭。
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八达岭景区于1958年正式建成开放。从那时起,机动车穿行关城门洞的现象就一直存在,“一开始,车少,还没什么。这些年,私家车越来越多,来景区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要想挤过这个城门洞,也越来越难了。”
不过,相对于交通的拥堵,人车混行的杂乱,更让景区管理者们挠头的是对八达岭关城的保护。
“这可是500多年的文物!”景区负责人言语里透着痛心和惋惜。“每天这么多辆车来来往往,万一把门洞磕了碰了怎么办?”
事实上,这样的磕碰在所难免。记者在城门“北门锁钥”的外墙上看到,城砖上的豁口、裂纹,至少有七八处。“绝大多数都是被大卡车撞坏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八达岭高速没开通之前,京西北方向进京的大卡车都走这条路,“好多超载的,把城门洞里的地砖都碾碎了,两三个月就要换一次。”
此后,八达岭高速(现京藏高速)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流作用。但平均每天通过S216途经八达岭的车辆仍有1200多辆次,高峰时达到3000多辆次,其中,大货车占了将近50%。2008年前后,政府部门虽然对货车实行了早8时到晚5时的禁行令,但车辆夜间通行,剐蹭城门洞的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八达岭长城接待游客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日均接待的游客在3万人次,高峰时达到5万人次。
严重的交通堵塞,人车混行的游览秩序,对文物的破坏,还有汽车遗撒、尾气污染等问题,给八达岭景区的发展戴上了一道“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