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一整套系统的管理办法,不可能根治交通拥堵之顽症。 记者 宋国强 摄

“堵城”成为许多城市无可奈何的别称。图为拥堵的海口海秀东路。记者 李英挺 摄
毫无疑问,治堵是年度“热词”之一。今年省两会期间,政协海南省五届四次会议共收到委员提案500多件,其中关于交通治堵的提案就有30余件。在提案中,委员们呼吁,要彻底摈弃轻视科学依据、用行政手段搞道路建设的常规,重视科学、理性、前瞻的交通战略规划,城市才能真正治好“城市交通病”,走出“车路挤兑”的怪圈。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一位网民在回答目前海口交通状况的调查时,如此调侃。其实,不惟海口,在国内不少大城市,“路越修越多,车却越来越堵”这一城市公共交通悖论,已发展成为严重磨损社会运行效率的“现代城市病”之一。
城市交通战略的缺失、中心城区土地的野蛮开发、公交系统的严重滞后、道路资源的低效率配置,正是“城市交通病”的病因所在。今年省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热议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他们呼吁,不彻底摈弃轻视科学依据、用行政手段搞道路建设的常规,不重视科学、理性、前瞻的交通战略规划,城市将永远走不出“车路挤兑”的怪圈。
汽车围城 20万辆机动车挤占老城区
省政协委员廖晖认为,海口交通拥堵之顽疾,非一年两年所积累,亦非一策两策能见效,没有一整套系统的管理办法,不可能根治。
而在一些交通规划学者眼中,当前海口商业和居住集中的道路结构,是加剧拥堵的主因。拥堵堵在路线规划不科学,这本身也是对管理者施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据统计,海口目前拥有机动车36万余辆,每天从周边市县进城10万余辆,加上过海汽车5000辆,每天差不多有50万余辆机动车行驶在海口的马路上。
那么道路情况如何?海口老城区36平方公里,却聚集85%以上的就业岗位和20余万辆机动车,相当于1/64城市面积的老城区承载着翻倍增长的交通流量,人口稠密、车辆密度大,交通疏导压力沉重。
同时,在道路设施建设中问题不少。有的路口,要么不给掉头车留口,让其跟左转车辆等候绿灯,要么就专留路面掉头,让直行、左转、右转的多路车齐挤仅有的两股道,你争我抢。有些路口的红灯不随车流高峰调整,红绿均等,那厢无车通行,这边却排起长龙。
交通管理措施有时候相互打架,按下葫芦起了瓢,今天这里封了,明天那里堵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繁华地段收了高额停车费,停车场有空位了,周边地段路边就全是车,还有不少车在路上转悠着找车位,路更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