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实名制,眼下已接受了近一周的春运“大考”。关于实名制的议论仍十分热烈——实名制是否提高了春运效率?“黄牛”是否得到遏制?推出实名制,铁路部门付出了怎样的成本?
历年春运都有“节前看广州,节后看成渝”的说法。面对社会上的疑问和争论,新华社记者连日来走访了正在试行实名制的广州火车站和即将在节后推行实名制的成都火车站,围绕着购票、检票、候车、黄牛、一票难求、成本等问题,对两地众多乘客和铁路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体验与采访。
检票候车:“效率”大考
火车票实名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先候车、再验票”的乘车模式,改为“先验票,后候车”。
【现场直击】
23岁的熊小艳拉着多个行李箱和包裹,早早来到广州火车站检票口,额头上沁着汗珠的她显得有些慌乱。打工3年的她说,怕实名制检票程序多时间长。
在这座面积不足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候车广场上,铁路部门“破天荒”设立了88个检票口,数量超过往年的10倍。
接过熊小艳的二代身份证后,一名检票人员将它放到验证设备上,扫描了实名制车票的二维码,电脑上立刻显示“通过”信息。在核对“人、证、票”三者统一之后,另一名检票人员立即在熊小艳的车票上盖章放行,整个过程10秒钟。
“没想到这么快。”熊小艳说,“就是带得东西多,掏证件、拿票怪费劲的。”
广州火车站一位检票员说,虽然进入广场的旅客络绎不绝,但检票口却很少排长龙,这是因为实行“先检票、后候车”可以利用旅客到来的时间差进行检票,减少旅客的检票时间。
在成都,铁路部门也准备在节后实行“先验后候”的乘车组织方式。成都铁路局有关负责人说,按照他们的测算,现有模式下,一位乘客进站仅需3秒左右就可以完成验票,但实名制下需时间25秒左右。按照今年春运期间整个成都火车站将发送旅客335万人次计算,作业时间增加总量将非常惊人,“因此验票候车模式必须改变。”
【记者点评】
为提高验票效率,铁路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疏导”。然而,在运行中也陆续出现一些可能并不普遍的问题:如有的旅客不理解实名制,托别人买票,结果车票上打印的是对方信息,导致持票旅客不能进站;有的一家几个人,由于某一个人不符合买实名制车票的条件,全家人都放弃上车。为了满足一些不符合实名制条件但是又确实有需要旅客的需求,铁路部门3日决定增加9类有效证件,但这些证件往往花费更多的检票时间。便利与效率之间,实名制仍然在寻找“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