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会上两个特殊的群体:一个是生于“80后”年代的青年群体,一个是已年过八旬的老者群体。仅从人数上看,这两个群体在代表委员总人数中各占不到1%,似乎微不足道。但正是因为有“80后”的加入和“八十后”的坚守,这个履行职责和参政议政的舞台才兼具青年的锐气和长者的智慧。
不同的年轮在这两个群体身上烙下了不同的轨迹,但相同的代表委员身份,却让他们每年春天都有了一段共同的履职印记。
一样的履职,不同的手段
3月2日,“80后”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一到宾馆,就上网浏览起她的博客,看网友的最新评论。像很多“80后”代表委员一样,毕红珍通过开设博客来了解民意。她带到全国两会上的议案和建议,不少都是网民与她通过博客、电邮讨论出来的点子。
3月3日,上午7时50分,万寿庄宾馆。82岁的申纪兰代表吃完简单的早餐后,回到房间准备改改今年的建议。
申纪兰代表来北京参加两会,行李里没有电脑。对她而言,这不是必需品。“我的议案和建议都是来自实践,来自基层,都是靠脚走出来的。”
民生是共同的关注
被誉为苗家百灵的“80后”全国人大代表阿幼朵,心里装着家乡苗寨的点点滴滴:文盲多、医生少……
她这次带来了“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并期盼“十二五”规划能帮助家乡实现质的飞跃。
从发展当地教育、旅游,到改善交通、居住条件,“80后”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其主题也集中在民生等问题。
“八十后”老代表老委员,也关注着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申纪兰代表最挂念的还是她的家乡:“平顺县本来就缺水,又赶上一冬天没下雪,山上的不少树都旱死了,我很着急。我这次准备了关于加强小流域治理和水利建设的建议。山区搞绿化和种植缺了水不行啊。”
虽然年过八十,但全国政协委员根通心中仍惦念着家国。他的提案和建议,既涉及佛教界发展,也关注水利建设、保障房建设等问题。